“从山东到广东,耗时27小时,走过1800公里,我来到了加田学校,希望将自己这颗种子埋入乡村学校的泥土当中,与孩子们共同生根、发芽,直至绽放。”杨朔说。
杨朔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他休学两年参加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成为“一校一社工”岗位的志愿者。目前,他正服务于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加田田家炳学校,担任学校专职驻校社工志愿者。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出征仪式上,他分享了自己的志愿故事。
(资料图)
杨朔在加田田家炳学校开展科普活动
“瑞心成长小站”正式挂牌
心理健康教育是杨朔在校服务的主要议题,发现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是他工作展开的基点。
在开学初进行的学校情况及学生需求调研中,数据显示杨朔所服务的学校在籍在校生共为866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7%,留守儿童约占58%,超过三成的学生需要领受困难补助。
“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导致教育缺位、隔代教育等现象突出,学生拥有的生活关爱、社会联结和社会支持不足,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感觉生活无意义和价值感,心理健康状态欠佳。”杨朔表示。
孩子们的情况,杨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由于加田学校曾一直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随田家炳基金会一同捐过来的装潢漂亮的心理辅导室的开放使用率很低。
为了快速地打入学生内部,树立起自己亲和力的“社工哥哥”的形象,也为了扩大心理辅导室的知名度,杨朔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招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心理辅导室,并且介绍他的工作内容和流程。
在他的努力下,原本冷清的校园一角渐渐有了人气,成了学生愿意与他开展活动、谈天说地的精神港湾。在各方支持下,心理辅导室在上学期正式挂牌为“瑞心成长小站”。
清扫整理后焕然一新的加田学校心理辅导室
引导孩子自尊自爱
小秋是“瑞心成长小站”接收的第一个且是跟踪时间最长的个案。九年级的她,由于童年时期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患有中重度的抑郁焦虑症。经由家校协商后,杨朔陪伴她按时复诊,并鼓励督促她按时用药。
此外,每次回访时,杨朔都会通过绘画、叙事等方式,帮助她挖掘社会支持资源,鼓励她中考后,到县城学校的新环境里,更好地发挥自己绘画、配音的兴趣爱好。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原本想要辍学弃考的她坚持走进考场,今年夏天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杨朔还介绍,“瑞心成长小站”还有一个招牌特色活动是以“自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会,每位成员在每周固定的时间有一次“约会”,在温馨安全的环境中,就书中内容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情绪,看见彼此、接纳彼此、支持彼此。
此外,杨朔还开展“我从哪里来”“进入青春期”等课程,希望他们能够学会生理健康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自尊自爱并且尊重他人。
“被看见、被关注是每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的心理需求,或明显或隐晦。”杨朔说,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他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学生的变化,并给予正面的反馈。
杨朔进行安全教育主题家访
乡村学校更应注重“德育”教育
“一言一语,或许微弱,但可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我’在学校的表现和变化是被看见的,‘我’是值得这些关注的,‘我’是被这个世界爱着的。”经过一学年的服务,让杨朔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有了直观的感受和初步的思考。
杨朔认为,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应当更加注重发挥德育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带领学生看见并探索成长的可能性。
青年的命运和时代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杨朔表示自己愿继续做一名陪伴在学生身边的小小驻校社工。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黎慧莹 通讯员:广东志愿者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标签: